用心搭建AI與課堂之間的橋梁
http://www.yueweilong.cn2025年11月11日 10:40教育裝備網(wǎng)
技術門檻高、融合碎片化、落地難常態(tài)是當前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現(xiàn)實困境。成都英華學校在實踐探索中,以小場景、小任務、小工具、小智能體搭建AI與課堂之間的橋梁,暢通AI教育在校園快速發(fā)展,構建起“全員能參與、全科能融合、全程能落地”的教育體系。
以“小場景”錨定需求,讓學生觸摸AI有現(xiàn)實途徑。學校從學生熟悉的校園生活、學科學習場景切入,讓AI學習與應用目標明確。就校園生活場景方面,圍繞“學校文化建設”設計“成都文脈館”,用AI挖掘地方文化資源。在學科學習場景方面,道法課“模擬法庭咨詢”由AI法官解答民法疑問,科學課“驗證歷史天氣”靠AI檢索古籍、氣象軟件模擬數(shù)據(jù),音樂課“創(chuàng)作主題旋律”用AI作曲工具生成并優(yōu)化旋律。
以“小任務”拆解路徑,讓AI實踐有“清晰臺階”。針對學生對AI的陌生感,學校拆分AI項目任務鏈,降低實踐難度,實現(xiàn)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實踐的轉變。任務拆解中,每個場景對應3—4個遞進式小任務,如“非遺展廳選展品”,先“共建展品評價量規(guī)”定標準,再“AI檢索非遺史料”篩內容,最后“AI寫作工具優(yōu)化推薦詞”,邏輯清晰、難度可控。為兼顧不同學段的特點,任務設計要注重層次:小學側重“AI體驗類任務”,如“指紋解鎖大門”游戲化理解“生物識別”;初中側重“AI創(chuàng)作類任務”,如AI繪圖設計文脈館展品草圖等。
以“小工具”降低門檻,讓AI應用有“便捷抓手”。學校精選輕量化、易操作的AI工具,構建“數(shù)字工具百寶箱”,方便學生跨學科及AI課程使用。體驗類“小飛機器人+平板”開展面部識別、語音交互實驗;查詢類“DeepSeek”自主答疑。選用工具時,遵循操作簡單、功能聚焦的原則,以便于師生主動開展AI實踐,打破“AI技術難掌握”的壁壘。
以“小智能體”精準賦能,讓學生從“用AI”進階到“與AI共事”。小智能體是經(jīng)教師嚴格把關的學生協(xié)作“伙伴”,學生在使用中與其主動互動,學會與AI分工共事。學科學習時,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先自查語法,再用“語法小偵探”對比糾錯并追問規(guī)則;在美術創(chuàng)作中先分析凡·高風格,再用“凡·高分身”提修改建議并優(yōu)化草稿;碰到學習難題先自主嘗試,再用“AI學伴”分步引導答疑。
小場景明確“做什么”,小任務規(guī)劃“怎么做”,小工具提供“用什么做”,小智能體保障“做得好”。通過“四小”協(xié)同,讓學校AI教育有“持續(xù)活力”。
(作者趙秀梅系四川省成都英華學校黨總支書記,王維令系該校校長)
責任編輯:董曉娟
本文鏈接:TOP↑











首頁












